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從而將太陽光轉化成化學能。受光合作用啟發(fā),科學家們正在著手研制一種與葉綠體原理部分相似的新型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它可將光能轉化成電能,實現真正“零排放”。
光伏產業(yè)作為新能源領域的生力軍,已成為江蘇增長最快的高新技術產業(yè)之一。但是,作為清潔能源代表的硅太陽能電池,產業(yè)鏈上游的硅原料生產卻是高能耗和高污染產業(yè)。為此,科學家已著手研制用更多新材料制備太陽能電池。
對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大家可能并不陌生:通過葉綠體,吸收并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
整個過程中,只要有太陽光,光合作用就能一直進行下去。
一種名為“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以下簡稱DSC)”的工作原理與光合作用原理相類似。不同的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通過葉綠體,DSC的光合作用中,借助的是類似葉綠素的染料來吸收太陽光,產生電子,電子再被電極收集,然后再通過外電路,回到反電極,產生光電流。
這種電池被認為是太陽能研究和開發(fā)領域出現的又一“曙光”。南京工業(yè)大學教授馮曉東最近向記者透露,該電池將成為下一代的低成本太陽能電池。如果這種電池實驗成功,將使清潔能源的利用走入千家萬戶。
有光就有電?
“整個循環(huán)過程,只要有太陽光,并且與外電路接通,就能持續(xù)不斷地將能量轉換成電荷。”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戴松元介紹了該電池的工作原理:當染料分子吸收太陽光后,電子開始變得活躍,并脫離原先的基態(tài),與二氧化鈦發(fā)生氧化反應,電子很快跑到表面被電極收集,通向外電路;而從另一端電極返回的電子被電解質中的離子捕獲,送還給被氧化的染料分子,使其重新回復到基態(tài),這就完成電子的輸運循環(huán)過程。
但馮曉東同時表示,DSC的光合作用與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同。植物中葉綠素分子可以說就是DSC中所用的染料分子中的一種。它與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相似點就是光吸收,分子受激發(fā),電荷傳遞。區(qū)別就在于后面的步驟不一樣,對DSC來說就是在兩個電極中收集傳遞過來的電荷,產生電能;而對光合作用,電荷傳遞到反應中心,形成新的化學鍵,它將光能裝換成化學能。
新型電池造價幾何?
“DSC制作簡單、成本低廉、環(huán)境友好,并可以制備在柔性基板上。”馮曉東介紹,與硅基太陽能電池相比,作為薄膜光伏電池的DSC制備非常簡單,這是該電池的一大優(yōu)勢。
此外,DSC的原材料豐富,成本低廉,性能穩(wěn)定。電池制作中主要工藝是大面積絲網印刷技術和簡單浸泡方法,有利于大面積工業(yè)化生產,而且所有原材料和生產工藝都無毒、無污染,電池中的導電玻璃可以得到充分的回收,對保護環(huán)境有重要的意義。
戴松元表示,由于DSC可直接把太陽能轉變成電能,實現大規(guī)模光伏發(fā)電,對解決我國廣大中西部無電地區(qū)的能源問題有重大意義。他算了一筆賬,從長遠來看,如果DSC成本降到每峰瓦10元,其性價比就可與常規(guī)能源相當。如果效率達到7%,每平方米電池供電將有70瓦,那么,14.3平方公里的面積就可達到1000兆瓦的供電能力。
新型電池瓶頸在哪?
要使光伏發(fā)電成為未來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關鍵是要實現其性能價格比可與常規(guī)能源相當。戴松元介紹,以DSC的成本優(yōu)勢,如達到6%的光電轉換效率,室外穩(wěn)定性達到10年以上,就具有了產業(yè)化潛力。但DSC作為一種長期置于戶外的裝置,必將受到各種自然條件的影響。因此,研究長壽命、高穩(wěn)定性的DSC是一個十分迫切的問題。
馮曉東指出,染料敏化太陽電池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染料分子問題,目前它的光吸收效率還不夠高。照射到地球上太陽光的光譜很寬,光譜中49%能量集中在紅外光,而目前的絕大多數染料分子對紅外光的吸收效率不高。所以合成具有高吸收效率的染料分子也成為一個很重要的研究方向。
會不會取代硅基太陽能?
2004年,在產業(yè)化研究上,戴松元的研究團隊在國內居于領先地位。他們制備的大面積串聯(lián)電池組件(15×20cm2)的初始效率為5.9%, 穩(wěn)定效率達到5%。這為下一步工業(yè)化生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他介紹,DSC的下一步主要目標是在工藝和產業(yè)化制造技術上,爭取有新的突破,重點解決電池長時間穩(wěn)定性和提高電池組件的效率,一旦推廣應用,要求至少要有15—20年以上的穩(wěn)定期。但從長遠來說,太陽電池要真正做到低價應用,使普通老百姓用得起,才是關鍵的出路。
馮曉東認為,光伏電池會在未來成為一種重要的安全可靠的新能源。DSC作為光伏電池的一種,有它的特有應用市場,當然它還不可能取代目前硅基太陽能的統(tǒng)治地位。
延伸閱讀
“人造樹葉”零排放
光伏產業(yè)作為新能源領域的生力軍,已成為江蘇增長最快的高新技術產業(yè)之一。但是,作為清潔能源代表的硅太陽能電池,產業(yè)鏈上游的硅原料生產卻是高能耗和高污染產業(yè)。為此,科學家已著手研制用更多新材料制備太陽能電池。
南京工業(yè)大學教授馮曉東向記者介紹,其中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使用了廉價的性能很好的納米二氧化鈦為電池的負極,然后在納米二氧化鈦上吸附一層對太陽光敏感的有機染料,所以叫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它制作的原材料簡單易得,工藝并不復雜,功能如同于一片樹葉,所以被形象地稱為“人造樹葉”。
和樹葉相比較,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所使用的染料,就如同樹葉中的葉綠素,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會產生電子,納米二氧化鈦電極則是集結電子的收集器。這種電池只要在光照下,就會源源不斷地產生電子,將光能直接轉化為太陽能,而且不會排放任何廢物。
薄如蟬翼,可隨意彎曲
據悉,由于二氧化鈦具有較好的可見光透過率,所以這種“人造樹葉”幾乎是透明的,薄如蟬翼而且可以隨意彎曲,隨著材料和器件結構的不斷改進,這種神奇“樹葉”的商業(yè)化前景非常樂觀。
專家介紹,這種透明的“樹葉”如果做成大面積的,有可能代替玻璃,只要接收光照,就可以為室內小型電器提供動力,也可以為室外廣告牌提供電力。在高原沙漠地帶,只要在車頂上架個裝有“人造樹葉”的大篷,就可以為小型汽車提供動力,人們長途旅行時就不用擔心汽車缺少燃油,還免除了旅行中額外的輜重。
此外,這種可彎曲并且透明的電池不但收放自如,還能層疊起來,提高太陽光的利用率,在航天方面將是宇宙飛船或者衛(wèi)星動力的新寵。
■ 相關鏈接
1965年,日本人Namba和Hishiki制備出第一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1991年,瑞士人Gratzel發(fā)明了高性能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1998年,瑞士人Gratzel制備了第一個固態(tài)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2006年,日本人Chiba等人制備了效率為11.1%的小面積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2008年,中國人王鵬和瑞士人Gratzel制備了效率為8.2%的無溶劑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2009年,日本Sharp公司等人制備了效率為8.2%的大面積(25.45cm2)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