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資訊頻道>技術前沿>正文
分子導線電刷技術推動體內生物燃料電池研發(fā)
來源:網(wǎng)絡來源 日期:2009-6-24 作者: 點擊:

    ( 核心提示:近期出版的《化學通訊》雜志刊文稱,美國佐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開發(fā)出引導電荷的分子導線電刷技術,從而邁出了開發(fā)體內微型生物燃料電池的第一步。由佐治亞大學化學家賈森·洛克林領導的研究小組將噻吩分子鏈和苯分子鏈噴涂于金屬表面,形成厚度僅為5納米至50納米的超薄薄膜。)

 本報訊近期出版的《化學通訊》雜志刊文稱,美國佐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開發(fā)出引導電荷的分子導線電刷技術,從而邁出了開發(fā)體內微型生物燃料電池的第一步。體內生物燃料電池可以為心臟起搏器、人工耳蝸和假肢等人體植入裝置供電!痘瘜W科學》雜志稱“這是納米技術的一個重大突破”。

  由佐治亞大學化學家賈森·洛克林領導的研究小組將噻吩分子鏈和苯分子鏈噴涂于金屬表面,形成厚度僅為5納米至50納米的超薄薄膜。這種薄膜的結構就像一只牙刷,而共軛高分子鏈猶如刷毛。研究人員稱這類涂料為高分子電刷。分子導線實際上就是這種薄膜中的極其緊密的高分子鏈。為了能夠在延展中仍保持分子鏈的緊密排列,他們采用了一種稱為“移植法”的方法,首先噴涂一個單層噻吩作為薄膜的最初涂料,然后使用一種控制聚合技術來建造噻吩鏈或者苯鏈。

  洛克林指出,利用人體中的燃料資源(如葡萄糖)是十分困難的。雖然人體中的酶具有很好的轉換化學能為電能的能力,但它們有起到自然保護作用的絕緣層,阻止了電子從活性位點傳送到電極,因此不是很有用。而分子導線則能夠提供一個更好的供電荷流動的通道。有機半導體的性能變換有賴于單位數(shù)量和尺寸大小。噻吩本身是絕緣體,但通過一種可控方式將眾多噻吩分子連接在一起,就使得這種聚合物具有了導電性能。

  洛克林強調,這項技術使科學家們能夠控制各種高分子結構,從而為擴展如傳感器、晶體管和二極管等電子裝置的多樣化用途提供了可能。其下一步工作就是開發(fā)相關應用。例如,高分子電刷技術可廣泛用于一系列與人體活性組織緊密連接的裝置中,如生物傳感器、假肢、起搏器和仿生耳朵。同時,這種薄膜本身也可能被用于晶體管或者如太陽能電池這樣的光伏器件之中。

上一篇: 市場運用前景廣闊的氫燃料電池技術 下一篇:  鉛酸蓄電池正極添加劑的研究
版權聲明:全球電池網(wǎng)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本網(wǎng)未注明出處和轉載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或有其他諸如版權、肖像權、知識產(chǎn)權等方面的傷害,并非本網(wǎng)故意為之,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將立即加以更正。
>>相關文章
評論表單加載中...
正在加載評論列表...
本文共有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