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資訊頻道>電池知識>正文
鋰電池懸殊的兩面性
來源:21CN.com 日期:2009-11-9 作者:全球電池網(wǎng) 點擊:

如舞臺虎獅表演,必須由馴獸師來指揮,目前鋰電池之“獸性”尚未被人們弄清與掌握,在應用于大容量儲電及車輛運行惡劣工況之條件下須慎重應對

沙永康

中國對新能源汽車的熱情所帶來的風潮,正在使曾經(jīng)在移動通信和移動視聽方面帶來極大便利的鋰電池成為最熱門的競爭和關注點之一。

但是,當更多人在續(xù)航里程、電池壽命甚至廢舊電池如何處理等方面絞盡腦汁時,一個非常重要的根本問題似乎被忽視了,那就是——它足夠安全嗎?

1978年3月,供職于美國?松凸镜幕瘜W家(工程師)斯坦利·韋廷漢姆發(fā)明鋰電池時,或許并未想到此后的30多年間,這項發(fā)明給人類的科技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而鋰,這個自然界已知的最輕金屬從此變得與人類更加親密起來。

當時,韋廷漢姆把鈦硫化合物做負極、鋰金屬作正極,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鋰電池原型。

其工作原理是通過鋰離子在電池正、負極之間形成電流循環(huán)運動,從而實現(xiàn)充、放電的過程。因此鋰電池又被稱作鋰離子電池。

幾十年里,經(jīng)過不斷對正負極材料進行改進,體積更小、能量密度更大以及價格更低的鋰電池被制造出來,移動電話的問世,進一步推動了其微型化和輕量化,后來又普及于微型電子產(chǎn)品,如音樂播放器,今天更被看作成風潮正勁的電動汽車的必然之選。

但是,近幾年手機和音樂播放器電池頻發(fā)的爆炸事故,似乎又在敲響警鐘——這個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東西看起來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安全。是制造商放松了品質管理了?研發(fā)者對電池某種要素進行了改變?還是人們重視儲電量而輕視了安全性?

一個手機鋰電池內(nèi)含鋰金屬不足5g,一輛最初始的電動微轎,若儲電30kwh以上,其電池組內(nèi)含鋰金屬約50kg左右,手機電池的爆炸尚會令人談虎色變,一組微轎電池若發(fā)生萬一,后果不可想象。

中國曾發(fā)生過鋰電池裝在電動車輛上后,停放于車庫,晚間突然起火,連同整車一起化為灰燼的情況,幾個月前亦曾有混合動力大客車發(fā)生自燃現(xiàn)象,只是發(fā)現(xiàn)和處置得早,才未釀大害。顯然,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電池、電動汽車業(yè)者的責任。

事實上,鋰電池存在爆炸的安全隱患,原因眾多,有待破解,但顯然都與其自身的構成要素脫不了干系。

通常一塊鋰電池正極、負極、隔膜、電解質、單體外包裝等五大要素組成。當年,索尼公司研制成功的第一批商用鋰電池,其正極由鋰的化合物鈷酸鋰制成,但由于鈷屬于稀有金屬,后來多采用錳、鐵、釩、鎳等以及高分子合成材料,甚至以空氣作為電極之媒介,不同的正極材料,其能量、安全性、工作電壓各異。

負極由石墨及各種混合、合成、復合材料擔當。石墨分子的空間,是供鋰離子儲存的空間格子。

充電時,正極的鋰離子絕大部分轉移至負極的空格內(nèi),當負極上鋰離子過度積聚到一定極限,鋰離子就會溢出,生成枝狀晶體,這些晶體生長蔓延,刺破隔膜,使正負極接觸,于是短路就發(fā)生了,此時的短路會瞬間釋放出大量的熱,使容易發(fā)熱的和燃燒的電解質沸騰起來,最終爆炸,稱為“熱失效”。此外高溫、刺穿、擊穿、金屬屑連通以及車輛碰撞造成對電池的擠壓都成為正負極短路出現(xiàn)熱失效的原因。

因此,盡管現(xiàn)在一些采用固體聚合物作為電解質的鋰電池,因不會漏液降低了爆炸的可能性,但由于鋰電池是通過內(nèi)部化學反應將外界充進的電轉化為化學能儲藏到電池,同樣通過化學反應將化學能轉化為輸出的電能,這樣的過程會產(chǎn)生溫度,一旦溫度過高,危險性也就隨之而來。

更何況鋰電池本身具有自放電的特征,即在電池外界不充、不放的條件下,它內(nèi)部正在進行程度快慢不一的化學反應,電池性能優(yōu)異的自放電率低,反之則“自放電率”很高。這種內(nèi)部的化學反應會使得一部放在桌子上的音樂播放器在關機狀態(tài)發(fā)生自爆炸。

充電放熱、放電吸熱是鋰電池的一個特征,但有時候充電太快也會出現(xiàn)發(fā)熱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化學反應來不及將電能轉化為化學能,放電時電池升溫則是化學能來不及轉化成電能所致,因此充電時一般由管理系統(tǒng)而無恙,但放電時反而會出問題。

基于這樣的原理,鋰電池放電的電流不宜太大,若電流太大、持續(xù)時間太長或許會使化學反應劇烈而升溫發(fā)熱,乃至起火爆炸。

事實上,現(xiàn)在宣傳的有關于鋰電池能快充電、快放電的概念,是相對鉛酸電池等快一點而已,但若超出鋰電池充放電之極限,危險也許就在不遠處潛伏。

至于鋰電池到底合適多大電流放電,應由實際來定,但對于汽車行駛工況而言,瞬間大電流放電是常事,這對鋰電池來說是個考驗。

現(xiàn)在,充放電的過程是可控的,可以通過制造工藝、金屬粉末、灰塵、人工等降低危險性,但電池內(nèi)自身化學反應目前尚難以控制。

由此看來,鋰電池在使用過程中,是一個微型“活火山”,報廢后的鋰電池似乎是一個“死火山”。報廢后只要不解拆解體,“五大要素”齊全,其化學反應便不會中斷,只是程度降低,因此電池回收站將鋰電池單獨封存,視其為危險物品。

在分析了鋰電池的原理、產(chǎn)生故障的因素之后,研發(fā)者、制造商需要認清鋰電池天使與魔鬼的雙重面孔,并需要找到一種辦法,將安全隱患降到最低。

如舞臺虎獅表演,必須由馴獸師來指揮,目前鋰電池之“獸性”尚未被人們弄清與掌握,在應用于大容量儲電及車輛運行惡劣工況之條件下須慎重應對。

上一篇: 經(jīng)驗之談:蓄電池系統(tǒng)可靠性不到50% 下一篇:  鋰電池的耐用程度
版權聲明:全球電池網(wǎng)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本網(wǎng)未注明出處和轉載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或有其他諸如版權、肖像權、知識產(chǎn)權等方面的傷害,并非本網(wǎng)故意為之,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將立即加以更正。
評論表單加載中...
正在加載評論列表...
本文共有 條評論
>>